此次展演选送的三部短片,出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联合作业”实践教学项目。该项目于2022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是北京电影学院最高级别的实践教学项目,既是对教学成果、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检验,也是对创作实战经验的有益总结。在毕业联合作业的创作中,学校要求从剧本写作到影片拍摄、后期制作的各个环节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完全按照工业化流程展开创作、生产,在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中引领学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更新更好的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展映短片:
《糸糸》
导演:张瑾若
《糸糸》讲述了女孩与奶奶之间的故事。作品由“线”这一主题出发,“我”想到了奶奶教刺绣这件事,因为针线作为刺绣这件事最主要的道具,也可以作为画面中的元素和画面风格贯穿始终。逐渐长大的“我”和逐渐变老的奶奶之间也仿佛有“线”相连着,两个人的性格和人生经历截然不同,却被血缘的纽带连结着,而两个人共同度过的那个一起刺绣的下午,也将两个人记忆连接在一起。《糸糸》这部片子描绘的是两个女性的故事,纵然二人年龄和性格相去甚远,但是两个人仍然有温柔、细心的特质。无论是耐心的完成刺绣,还是将线穿过针孔这样细致的事,我都想用温馨、缓慢的氛围去表现,所以动画中线条会带有一种毛绒绒的质感。
《关于我母亲的一夜》
导演:黄曾鸿辰
故事来自于本人自身的亲身经历,故事中的核心事件是现实生活中自己一直没有迈过去的一个心结。但在现实中,自己也没有像故事中主人公一样有勇气,去通过还原当年的方式逼迫自己逼迫母亲面对这件事情,给出一个答案,一个结局。因此创作本身就是创作者自己与这件事情的和解,也是另一种“还原”的方式。同时在创作这个故事的过程,是自己近些年实践创作中,难得抓住的“真情流露”。对于创作中这种“真情”的实感难得的重获,自认为是比单纯与现实和解这一动机更珍贵的创作意义。
《狗》
导演:苏训辉
影片《狗》改编自导演亲身经历的一次家庭变故,其中人物也皆有原型,在事件发生的十年之后我的家人依然因此隐痛,这也是我硕士阶段的毕业作品,回想起为什么要拍摄这么一部短片,当时最直接的想法就是回到我的家乡,去拍摄那些我熟悉并且有情感的生动面孔。在当今,绝对意义上的“农民”已经不复存在,他们的身份多与“工人”联系在一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女性留在家里照顾孩子和父母,还要承担起大量的体力劳动,在我生长的鲁南农村这样的家庭数不胜数,主人公们现在依然生活在那个小山村里,时候忧虑时而欢乐,有时会像影片中一样破口大骂,污言秽语横飞,但这只是她们保护自己的盔甲罢了,她们是母亲、妻子和女儿,可她们却忘记了自己,此故事原本想向现实主义靠拢,后来还是选择了荒诞喜剧的创作风格,希望本片不仅让观众看到悲凉,更重要的是随着主人公去感受喜剧外壳下的无可奈何,再者,在当下农村,荒诞往往是最大的现实主义。
展映单位: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是一所有着电影历史传承和深厚电影文化积淀的高等艺术院校,学校的前身是1950年创建的表演艺术研究所,1951年迁址并改名为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1953年更名为北京电影学校,1956年改为四年本科建制的北京电影学院。
学校秉承“尊师重道、薪火相传”的校训,“修身、勤学、精艺、践行”的校风,以及“立德、立言、立行,求是、求美、求新”的学校精神,坚持红色风韵、专业风范、时代风采、国家风度、国际风尚的办学特色,和“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艺术家”的艺术观教育,培养知识结构合理、专业能力扎实、富有艺术创新精神、具备较深厚的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符合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需要的的艺术人才。
北京电影学院始终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电影教育道路,提出“建设世界一流电影学院”的战略目标。始终扎根中国大地,作为中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电影专业教育高等学府,持续处于全国千余所开设影视教育专业高校的领军地位;始终以中国电影人才培养为己任,被誉为“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始终站在世界电影教育的最前沿,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专业设置最全面的电影专业院校,连续多年入选全球影视院校排行榜第三名。